自安顺学院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学校“更名”“申硕”工作部署,不断加强党建引领,进一步推进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学院大力推进“生态与环境”学科建设,强化交叉学科培育,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面提升学院学科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学科竞争力和办学实力,致力于为国家、区域、行业和学校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强化思想“塑魂”功能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省委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和学校党委“14588”发展思路,扎实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委“第一议题”学习,创新开展党课团课、党支部学习、“红色读书会”“红色实践”等形式和载体,教育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砥砺良好品行,增强干事本领。

“组织学生在烈士陵园朗诵《不朽》

“缅怀革命先烈,追忆革命精神” 主题党日活动
二、夯实师资建设,切实筑牢育人“根基”作用
五年来,学院通过内培外引方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截至目前,46名师资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人,占比32.6%;具有副高以上职称21人,占比45.7%。师资队伍中有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计划(千层次)2人,贵州省青年拔尖人才8人,安顺市市管专家3人,安顺市中青年创新技术人才4人,获贵州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优秀奖1人,校一等奖1人。同时,学院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组建了生态文明教育教研室,并建成安顺学院生态文明教育劳动实践基地1个。
三、聚焦专业建设,持续提升人才“赋能”水平
学院以地理学为根基,构建起服务喀斯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文旅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群,下设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及测绘工程六个本科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育人实践中,学院以“特色党建”为引领,融合“教书育人”主责与“责任、诚信、成才”教育理念,通过学风建设专项行动、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含生态文旅创新项目)及“资环之光”品牌活动(常设“六·五”环境日主题项目)、“三下乡”实践项目(“美丽中国实践团”等)等特色载体,构建起“学科专业与区域需求对接、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融合”的办学模式,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尤其在喀斯特生态保护、乡村文旅振兴等领域彰显办学特色与优势。目前,我院获批贵州省一流专业2个(地理科学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1个(地理学)和省级特色专业1个(地理科学专业);获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批省级一流课程10门,其中《环境工程导论》获得教育部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正在公示中)。同时,《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国地理》《资源环境经济学》等课程直接服务于文旅融合与生态保护领域。学院建设有各类在线课程15门;主持各类教研项目8项;发表各类教研论文12篇。

学生在各实践实习基地学习

“资环之光”迎新晚会
四、驱动科研创新,着力增强发展“引擎”效能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院科研总经费达到近721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322.9万元),年均科研经费约144万元。五年来,学院新增地厅级及以上项目28项,新增校级实训基地2个,发表学术论文113篇,其中SCI检索19篇。通过驱动科研创新,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所培养学生获创新创业竞赛等各类奖项奖励85项,其中,省级奖26项;省级及以上学会(协会)奖21项;年平均升学率达到10%以上。此外,本院王海副教授及其团队指导的学生在过去五年中连续获得土地国情调查大赛或自然资源大赛三等奖以上的佳绩。2020级环境工程班肖静江同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期刊(《Water》,中科院四区)发表论文,实现本院学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零突破。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土地国情调查大赛决赛现场
下步,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将继续聚焦即将召开的安顺学院第三次党代会各项部署,结合文旅转型的发展定位和阶段性特点,拓展发展新视野,推进学院建设向着紧跟科技前沿、紧跟行业发展、紧跟区域发展与国际化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