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学院坐落在贵州省安顺市。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全市总面积9228平方公里,总人口305.3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1.9%。安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亚洲文明之灯”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千古之谜”关岭“红崖天书”“世界唯一”的明代屯堡村落、“中国戏剧活化石”安顺地戏、“东方第一染”安顺蜡染,有“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西部之秀”的美誉,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中国十大秀美之城,境内有闻名遐迩的黄果树瀑布。安顺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若飞的故乡。
安顺学院是2006年升格组建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黔江师范学校,历经国立黔江中学、省立安顺师范学校、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迄今已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近8万余名各类合格专业人才,毕业生大多工作在基础教育、基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为我国西南地区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学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增列为贵州省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被遴选为贵州省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2024年从“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调整为“省政府统筹协调管理、省教育厅主管”的管理体制。
学校占地面积1026.4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2.41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30.54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5.35平方米,被评为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单位和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066.79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13.5万册,生均纸质图书106.96册,电子图书152.7万册(种)。现有专任教师626人,其中教授79人,副教授205人,博士学位教师172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省级以上人才39人。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开设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10个学科门类共50个本科专业,以管理学、人文学科(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科(法学、教育学)、农学、工学、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的应用型学科体系初步构建,主要学科门类覆盖专业数量37个,文化旅游类学科专业优势逐步显现,理工科基础不断夯实。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612人。
学校现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金课99门,市厅级以上科研平台、科普基地22个,省级创新团队4个。近五年,有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57项,科研经费3286余万元,出版学术著作100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12篇,获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40个,获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学校承担横向项目108项,41份咨政报告获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或相关部门采纳。
近五年,毕业学生15244人,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0%以上);775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升学率从2021年的2.97%稳步提升至2025年的6.98%。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18项、省级项目660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各类学科竞赛和文体比赛中,获全国性奖项62项、省级奖项932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俄罗斯、新西兰、巴基斯坦、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和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地区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广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贵州大学、青岛大学、中北大学、上海农科院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选派优秀师生赴合作高校交换学习。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将学科建设置于龙头地位,形成以“服务文旅”为导向,以旅游管理为核心,多学科协调支撑、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积极探索“文旅+”“+文旅”专业建设与发展模式,形成旅游与管理、文史与传播、艺术与表演等八大专业群。着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校训:安道乐学 顺理笃行
校风:求真惟实 自强有为
教风:为人师表 善教乐教
学风:知行合一 经世致用
考风:公平公正 诚实诚信

校歌:《安顺学院校歌》
办学类型: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
办学层次: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做新文科,做优管理,做强理工,做精农学,拓展“文旅+”“+文旅”,形成文化旅游特色,多学科协调支撑、交叉融合创新的高水平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立足贵州,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服务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安道乐学、顺理笃行”的校训精神,深入践行“文化为魂、旅游为体、融合为脉、科技为翼、产业为用”的办学理念,全面落实“文旅特色引领、理工创新发展、多科协同推进”的办学方略。做新文科,做优管理,做强理工,做精农学,走上文化旅游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建成文旅融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服务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年11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