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安顺学院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

奋进的五年:教务处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发布日期:2025/06/25 16:03:45 点击量:

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制定《安顺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安顺学院课程思政全覆盖实施方案》《安顺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办法》等文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1项,校级课程思政项目51项,形成课程思政案例57个。

二、始终坚持“以本为本”,突出本科教学地位

坚持“以本为本”理念,坚守办学根本。将“以本为本”办学理念纳入学校章程、党代会报告、“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近三年党委会审议本科教育教学议题达48次,从人、财、物、政策等全方位支持本科教育教学;坚持校领导深入基层调研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听课、联系教学单位和担任班级导师制度。校长办公会审议本科教育教学议题76次。

积极推进四个回归,充分保障教学需求。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加强学风制度机制建设,完善学风建设制度机制,强化以考风正学风,全力以赴推动“四率提升”。强化学生评价改革。完善学士学位授予管理制度、课程重修管理制度、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学业预警与帮扶制度等制度建设,正向激励为主,反向警示为辅,引导学生刻苦读书,学真本事,练真本领。

三、人才培养过程

将OBE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五育并举”,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度。

(一)培养方案

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依托“立足贵州,服务贵州,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办学定位,紧扣我省服务“四新”主攻“四化”、六大产业基地及航空产业、服务文化强省战略、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及强师计划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格健全、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视野宽阔,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三年,76.15%的毕业生在贵州省内就业。

充分调研和论证,确保培养目标合理性。各专业围绕人才服务面向、基本素质、服务领域、职业特征、职业或专业成就等关键要素,在充分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从专业情况、调研过程、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毕业要求分解及落实合理性评价、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等5个方面形成了论证报告,再结合“专业-学校-专家”三位一体的评审过程,从而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性和合理性。

遵循国家质量标准,落实产出导向理念。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专业认证为指引,立足学校发展目标、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育人为本、产出导向、实践应用、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坚持产出导向,强化人才培养支撑。组织相关利益方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确定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构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考核与评价等相互支撑的人才培养闭环。培养方案中开设公共必选课程(2学分)、劳动教育(1学分,16学时)和劳动实践课程(1学分,16学时),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构建四年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安顺学院2024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等文件,构建“实验、实训、见习、研习、实习、毕业设计(设计)、第二课堂”等四年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结合专业特点在实践教学周中开展学科竞赛、专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社团实践、科研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育人的氛围和格局逐步形成。

充分落实实践教学要求。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实实践教学要求及学时学分保障,202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平均学分比例为31.35%(表2-1)。制定《安顺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明确培养方案制定的程序、实施过程、执行及异动处理等内容,确保培养方案得到全面落实。

表2-1安顺学院各学科门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均学分比例

(三)专业建设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促进专业特色发展

坚持办精办专办特专业。服务“四新”主攻“四化”、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及航空产业城建设,建设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物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飞行器制造工程等工科专业群,培养服务工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服务我省“强师计划”,持续建设特殊教育、体育教育等师范类专业群,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骨干教师人才;服务我省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重点建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文旅类专业群,培养服务旅游产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文化强省战略,建设汉语言文学、文化遗产等文科专业群,培养服务文化产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近五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表2-2),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等6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表2-3),10个专业完成省级专业评估(表2-4)。

2-2安顺学院省级一流专业立项情况表

2-3安顺学院近三年师范专业认证情况表

构建和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安顺学院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及设置管理办法》《安顺学院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实施方案》《安顺学院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优化核心指标体系》,从专业建设、服务面向、师资力量、培养质量、服务社会情况等多个维度考评专业设置质量,建立“就业联动-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围绕地方产业链、创新链需求(表2-5),动态调整专业结构,近三年全校新增8个新专业(表2-6),撤销4个专业(表2-7),动态调整35个专业(表2-8),专业结构逐步优化,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办学特色逐步彰显。


2-7安顺学院撤销专业情况一览表

2-8安顺学院近三年暂停招生专业情况一览表

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制定《安顺学院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学校依托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旅游管理,发挥旅游管理专业优势,开展微专业建设。2022年组建国际导游人才实验班,2023年组建国际酒店人才实验班,从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形成“英语+专业课程+国内外实践”的特色培养体系,更好地服务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四)实践教学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以实践育人为引领,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通用实践、专业实践、集中实践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逐步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密切联系、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一体两翼三层次四能力五评价”的实践教学体系(图2-1)。积极推动实践环节课程化管理,优化教学大纲和实践内容,探索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升。

2-1实践教学体系图

建有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劳动教育基地,4个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获认定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金课)6门、省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金课)10门。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推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制定《安顺学院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安顺学院实践教学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与政府、学校、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64个。聘请基础教育和企业行业人员为学生授课,协同指导学生见习、实习、研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健全“学校-政府-企/事业”协同育人机制。签订《安顺学院安顺市教育局协同育人合作协议》,推进U-G-S协同育人联合教研活动,与安顺市教育局联合开展课程改革项目127项。《通用航空Ti6Al4V合金薄壁异形环件成形技术及工程化应用》项目获2022年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批食用菌类产学研省部级项目2项,承接新型农民培训服务项目5项。

坚持问题需求导向,毕业论文真题真做,落实毕业论文(设计)“双导师”制。制定《安顺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安顺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监控评价办法》等文件,从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撰写、答辩及成绩认定、评优等方面加强过程管理。积极探索和实践毕业论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协同指导的“双导师”制,以提供学术和实践两方面的指导,2024届毕业论文(设计)双导师占比为53.71%,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2022-2024年,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研等实践中完成的占比均为70%以上。

(五)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学评价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项目教学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生动的学习体验。加大过程性考核权重,过程性考核占总评成绩的40%-60%;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定《安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管理办法》。近三年,共建设省级“金课”(一流课程)83门,省级教改项目39项,教师指导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共计684项。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建设有教务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和无纸化考试系统等教学管理平台;建有AI教研巡课系统、智慧教室和多功能阶梯教室。在超星“学银在线”平台建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古代文学》《大学物理》《乡村旅游》《武术》等11门在线开放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三年共7455人次选修,《中国古代文学》近三年共594人次选修,《大学物理》近三年共546人次选修。

推进线上线下教学改革。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通过课程自建和优质课程引入,实现特色示范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互融互补的多样化教学模式。近三年来,每学期均提供400余门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50余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学分,每学期选课总人次均超过10000人次。

健全教材管理机制,确保教材使用选优选精。学校成立安顺学院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制定《安顺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安顺学院境外原版教材选用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教材使用选优选精。学校严把教材选用、审核关,遵循“凡编必审、凡选必审”原则,重点加强对教材意识形态、教材先进性、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率、自编教材的选用进行严格审核。学校征订教材优先选用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获奖教材。近三年,马工程教材对应课程全覆盖,使用率为100%。

(六)卓越培养

产教融合。学校出台了《安顺学院校企(行业)共建课程项目实施办法》《安顺学院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逐步形成以“助力文旅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对标主导产业发展”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项和横向项目85项。与上海市农科院、贵州省农科院和安顺市农科院等单位开展合作,获批食用菌类产学研省部级项目2项,承接农民培训服务项目5项,项目经费达200余万元。

推进人才模式改革。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与北京亮景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数据科学及大数据技术专业与中关村软件园开展联合办学,采取“3+1”办学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师资共享、教材共建、学科竞赛、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及就业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积极探索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课学分、专业课学分、集中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35%、55%和10%。师范专业开设“教师教育课程”,非师范专业开设“职业能力课程”,提升与企业行业需求的契合度。聚焦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构建涵盖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提供超星尔雅等平台的千余门课程供学生选修。本科生生均课程门数0.13门,与行业企业共建、共讲的课程160余门次。

“四新”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学改革。制定《安顺学院新工科建设方案——担当作为主动融入工科强化行动发挥优势办特办精办强工科教育》和《安顺学院旅游学院新文科建设方案》,主动对接企业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融合多学科专业知识,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孵化教学成果。2021-2023年,获批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39项,其中新文科建设相关项目13项,新工科建设相关项目4项,获贵州省第十届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强化顶层设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学校制定《安顺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指导性意见》,以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及卓越教师建设为引领,以一流专业建设、专业认证、专业评估为抓手,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准绳,紧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实施本科专业建设提质工程。近年来,获批特殊教育、农学、材料物理、旅游管理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基本覆盖学校所有学科专业群,较好地发挥了引领和辐射作用。

有序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学校出台《安顺学院一流课程建设方案》,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着力打造了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近三年,获省级“金课”(一流课程)83门,其中线下课程19门、线上课程13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35门、虚拟仿真10门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6门。2024年省教育厅推荐4门课程参评国家级一流课程,其中社会实践类课程1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3门。

(七)创新创业教育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制定《安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施方案(试行)》,构建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协同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组织开展课程培训、讲座、比赛等实践活动,形成以创新为主线、课程培训与讲座辅导为基础、实践与赛事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制定创新创业服务办法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目前搭建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共6个,建有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信息化的教育服务。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理论、创新创业实践等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有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2门,并纳入学分管理。在专业教学中将学科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进团队、进实验室的方式,结合专业和实验课程提升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强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与服务。将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现有专职教师1名、就业指导教师6名和兼职导师31名为学生的“双创”服务。目前,已对学生开展33项创业培训和15次创新创业讲座。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获批省级示范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个,13个项目入驻基地进行孵化;建有以学生为经营主体的众创咖啡空间1个。

近三年,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活动的项目申报数和人次逐年上升,项目立项数有所增加,省级及以上项目立项呈逐年上升趋势(表2-9)。在学科(技能)竞赛方面,不但参赛人次数有所增加,而且在获奖比例上,从2021年的2.6%显著增长至2022年的4.1%和2023年的3.9%(表2-10)。2022年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突破国家级一等奖;2023年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突破省级金奖;2024年,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突破省级一等奖;“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获得省级突破金奖1项,同时获得银奖3项,铜奖5项的好成绩,学科竞赛总体发展向好。

持续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与条件,保障日常教学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资源建设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行业企业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了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企业行业优质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校外实习实践基地164个,每年接受2000余人次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同时,派出多人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双师素养。学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现有产学合作育人项目10项,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资源130余门,与中小学共建教学案例450余个。这些措施及成效极大丰富了学校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增进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实践性及综合能力培养。

面向需求,开发应用型教材。引导教师编写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教材。教师结合国家对地方高校发展转型的要求和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编写出版了《教育综合知识与能力训练(一)》《食品化学》等8部校本教材。近两年,学校教师出版了《绿色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绿色可循环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等7部行业应用型教材;为对相关行业产品开发、生产工艺改进、技术规程制定提供服务,学校教师编写了《山苍子纯露》《山苍子饮品》《饵块粑》《贵州优质天然大理石板材技术评价指标标准》4部行业应用标准。

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教室、智能实验环境、线上网络学习平台“三位一体”的智慧教育教学环境。投入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等设施条件1570万元。已建成多功能智慧教室11间,普通话测试中心1个,师范生技能训练中心1个。建有无纸化考试系统、AI教研巡课系统、网络教学平台。

五、教学投入

引导教师投入教学。激励约束并举,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制定《安顺学院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明确教授、副教授课堂教学工作量。通过教育教学成果积分管理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教研成果等关键指标给予奖励。通过优秀教师评选、年度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引导教师投入教学。2022-2023年教授为本科生授课达到93.98%,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数为163.65学时。

示范引领,积极开展教研教改。近三年学校获批教改项目共162项(包括市级项目123项,省级项目39项);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获省级一流课程83门;近三年教师参与教研教改项目约达450人次,投入省级及校级教学类项目建设经费超过500万元,教授及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参与比例为70%,且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占据专业总数的91.49%。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优秀比例为99.24%。

六、教师发展

建立教学组织,助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以课程或专业为单位设置教研室,鼓励跨院跨专业组织教学团队。现有教研室69个,省级教学团队(含课程教研室)1个,校级教学团队6个。设有基层教学组织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为100%。所有专任教师均归属相应教研室,常态化开展听课、议课、培养方案修订、教改课题研讨等教研活动。

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安顺学院新时代体育工作实施方案》《安顺学院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安顺学院本科生劳动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等,开设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通识教育等课程,积极举办各类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84.43%。


地址: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学院路25号

校办电话(传真):0851-33413582

校招生办电话:0851-33245016

邮政编码:561000

电子邮件:asxydzbgs@163.com

版权所有©安顺学院   管理部门:宣传部、网络中心   网站安全隐私说明

ICP备案号:黔ICP备09002237号-1   贵公网安备 520402020000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