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1至2025年,是安顺学院政法学院发展进程中砥砺深耕、硕果盈枝的关键五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应用型”办学定位,依托黔中大地丰厚人文底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大局,在党建工作、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学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一、党建工作开新局
近五年来,政法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建工作不断开创新的局面,为学院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一是政治引领强化,理论武装走深走实。学院党委将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落实“党委领学、支部研学、党员自学”三级联动机制。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党内法规,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纪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覆盖师生党员1000余人次。

二是组织建设夯实,战斗堡垒作用凸显。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实现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落实“五级书记抓党建”工作要求,积极做好学院的党员发展工作。近五年,共发展党员100余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00余名。党员师生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领域充分发挥先锋作用,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取得良好成绩。

三是服务大局聚力,党建带团建双融双促。围绕法治中国建设,鼓励师生党员深入城市和乡村社区,积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重大任务中,学院党员带领团员冲锋在前,认真践行强国有我的使命与担当,因表现优异,我院团总支被共青团安顺市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

二、学科建设创新绩
政法学院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聚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主干学科,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内涵发展,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一)学科体系优化升级
成功获批校级培育建设学科(社会学),并积极整合资源,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推进法学学科建设,培育形成了“信用法治建设”“基层治理法治化”“乡村振兴与社会发展”“地方立法与治理现代化”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方向。
(二)科研平台筑基赋能
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张定贵教授领衔的“安顺学院屯堡文化传播转化研究省级创新团队”于2025年3月获批。建成贵州省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安顺学院地方立法研究与服务中心、“德法共治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并与安顺市人大常委会、市司法局、市民政局等单位共建多个实践研究基地。持续改善科研硬件环境,进一步完善专业资料室、模拟法庭等。

(三)科研项目实现突破
五年来,学院教师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王剑博士)。省级“学术先锋”称号1人(张定贵教授)。校厅级科研项目立项数量显著增长。服务地方的横向课题经费大幅提升,承接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政策咨询、立法评估、社会治理等项目年均经费达50万元,充分体现了服务地方的能力。
(四)科研成果质量飞跃
教师在CSSCI、北大核心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大幅增加,年均发表论文10篇以上。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2部。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张定贵教授),市厅级奖励十余项。定期举办学术讲座,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政法学院近五年教师出版著作一览表(部分)

三、专业建设结硕果
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夯实课程建设根基。
(一)专业内涵持续深化
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标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中国共产党历史等专业的持续升级改造。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工作,2023年9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根据社会需求,成功申报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新专业,专业布局更加合理。
(二)课程体系优化创新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积极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OBE理念为指导,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加强一流课程建设,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校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5门。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门。
政法学院省级以上“金课”一览表

(三)实践教学体系完善
构建“课程实践-专业实训-综合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升级模拟法庭、社会工作机构等校内外实践平台。新建或深化与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司法局、信访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余个。

(四)师资队伍建设加强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和国内外访学交流。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教师中有兼职硕士生导师2人(徐忠、张秋),安顺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2人(李先龙、肖仕刚),教师获国家级“2024年第38届田汉戏剧奖”三等奖1项(王剑博士)、省级教学竞赛奖1项(丁阿芳副教授)、校级教学竞赛奖2项。



四、卓越育人促成长
五年来,政法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三全育人”理念,不断强化主体责任,学生工作成效显著。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文化建设和德育融合,系统开展各类特色文化活动,扎实推进育人举措,切实提升了师生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
(一)学生竞赛成果丰硕
近年来,我院学子在各类省级及以上竞赛中屡获佳绩,充分展现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出色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政法学院近五年学生获省级及以上比赛获奖一览表

(二)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为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我院多措并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开展清明祭扫革命烈士墓、主持人大赛、微型党课比赛、演讲比赛、微团课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猜灯谜、文明寝室评比、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并成功举办了迎新篮球赛、送老生篮球赛、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等多项大型文体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强了集体凝聚力,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自信。

(三)志愿服务铸魂育人
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学院积极鼓励学生投身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服务师生、奉献社会。因表现突出,学院于2024年获评安顺学院“红旗团总支”荣誉称号。

学院还与学苑社区、新安街道办等单位建立稳定的结对共建关系,常态化开展各类社会志愿服务。积极组织学生赴新安街道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与学苑社区联合开展娄湖环保行动;多次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入户调查、“周末加油站”等志愿工作。此外,学生积极响应并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锻炼自我、服务群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实践育人效果。


(四)考研升学成绩优异
五年来,政法学院高度重视考研工作,构建了“全链条”考研服务体系,学院考研工作成效显著,考研录取率连续三年位居学校文科学院第一,多名同学被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海南大学等211高校录取。



面向未来,政法学院将继续以党建领航深化融合,以“五好”基层党组织为标杆,拓展“校政企”协同服务新场景;学科升级锚定文旅,借学校更名“贵州文化旅游学院”之机,推动法学向“旅游监管与文旅法规”转型,打造西南基层治理研究高地;育人体系对标战略,贯通“智能司法”“涉外法治”前沿课程,强化与兄弟院校联合培养,为贵州“四新”“四化”及文化强省战略输送德法兼修的栋梁。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深耕正当时。政法学院将以“百尺竿头”的归零心态、“更进一步”的进击姿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教育强国与法治中国刻写更深的“安顺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