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2020年12月获贵州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1年1月确定为“贵州乡村振兴2011协同创新中心”,2021年5月18日正式揭牌成立。2021年由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2021年度十大创新团队”与“人文社科示范基地”,2023年授予“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中心承担着全省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的平台引领职能,组建有服务农村产业的蔬菜、食用菌、中草药等6大产业专班和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4个研究方向。同时,中心还以联席会议制度凝聚全省高校力量共同开展乡村振兴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成立以来,连续五年围绕乡村振兴有关主题举办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5·18”)学术研讨会,汇聚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贵州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为全省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的平台,携手打造新时代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样板和典范,取得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2021年发布“乡村振兴·安顺宣言”;2022年发布“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安顺倡议”;2023年发布《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2023·贵州卷)》《2022年贵州省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4年,共话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与农文旅赋能乡村振兴;2025年发布成果《贵州省高等教育服务乡村全面振兴蓝皮书(2023-2024)》,发布新书《贵州旅游文献全编》。



中心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取得了一定成绩,逐步探索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服务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路径。现就中心工作开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人才培养
一是6大产业专班面向普定县、关岭自治县、紫云自治县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已累计完成培训200余人次。
二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乡村振兴”列入课程体系;将乡村振兴内容融入到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毕业论文中。
三是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开展第十七届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13支参赛队伍荣获省级荣誉。
四是举办安顺市劳务协作与乡村振兴培训班,通过培训加强基层乡村振兴与人事人才工作能力建设;举办“安顺市2022年新时代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以高标准培训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五是积极收集全省各高校乡村振兴研究成果、典型案例,完成安顺学院乡村振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的建设。该基地成为学生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提供场所,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使学生沉浸式体验感受乡村振兴,引导学生立大志、做新时代奋斗者。





二、科学研究
五年来,围绕乡村振兴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支持出版“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系列成果丛书”30余部。在党报党刊发表理论文章10余篇,提交咨政文章40余篇,获省市主要领导签批近20篇。在2023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中心共5项成果获奖,著作类一等奖1项、研究报告类一等奖1项、著作类二等奖1项、研究报告类三等奖2项。组织校内专家撰写《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2023·贵州卷)》《2022年贵州省乡村振兴发展报告》。《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2023·贵州卷)》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于2023年12月在北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安顺学院荣获《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2023)蓝皮书(贵州卷)》撰写“突出贡献奖”。2023至2024年度,中心与安顺市档案馆、贵州人民出版集团合作开展民国安顺县商会档案整理项目,组织学校文史专业师生30余人对市档案馆提供的近600卷宗民国商会档案进行了编目整理,预计2025年相关成果将陆续产出。2024年与安顺市社科联共同发起“文旅黔乡”村史村志调研项目,面向全省公开申报,旨在收集一批村志素材、乡土文献与口述史资料,助推我校高校乡村振兴方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经过专家组对收到的24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最终确定立项21项。





三、社会服务
一是30余个乡村振兴产学研基地挂牌运行;4个研究方向、6个产业专班成果丰硕,面向基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万余人次,并长期积极做好农业咨询服务。
二是服务乡村教育振兴,领办全省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关岭自治县第三中学”,开展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研究等交流合作,帮扶成效显著。
三是中心四个研究方向成员与多家单位签订服务协议,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建言献策。2022年中心与多家单位签订涉及乡村振兴工作的项目29项,经费达429.4万元;2023年与多家单位签订涉及乡村振兴工作的项目合作协议15余项。


四、文化传承创新
一是2023年5月举办第二届明代屯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共收集到学术论文60篇,对于挖掘明清卫所的“屯堡”历史、认知乡村社会、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二是2023年11月举办“亚鲁王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提升了亚鲁王文化的传承研究水平,进一步增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助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五、交流合作
一是连续五年举办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5·18”)学术研讨会,聚集了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研讨,积累了智库力量,取得丰硕的理论成果,呈现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服务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良好态势。




二是连续三年与广州大学合作举办了“东西部协作助力共同富裕研讨会”,围绕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展开交流与探讨,为乡村振兴与东西部协作助力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树立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良好品牌形象,促进了跨领域的知识交流与共享,推动了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三是2022年1-5月期间举办了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诗歌、散文创作、朗诵大赛。并于2022年5月18日发布了成果《走进乡村——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诗歌、散文作品选》。


四是2022年10月向全省高校发出征集通知,积极组织省内高校推选助力乡村振兴优秀创新案例,并在2023年5月18日的学术研讨会上公布了优秀创新案例评选结果并举行了颁奖仪式。


五是自2023年1月开始,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央美术学院指导下,贵州省教育厅、文旅厅主办,贵州省美术馆(贵州画院)与中心共同承办了“牛蹄关村实验艺术节赋能乡村振兴优秀作品展”。

六是2023年4月至5月,与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联合体、“多彩贵州”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紫云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黔货出山我代言”2023年全国高校乡村振兴网络主播技能大赛。大赛致力于挖掘培养新时代网络主播人才和优秀自媒体人,积极践行高校在行动,传媒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地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七是与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高峰论坛组委会等相关组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正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2023年,中心获“2023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高峰论坛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先进单位”称号。


八是2024年6月至10月,中心与贵州民族大学、抖音“三农”联合举办“抖音新农人计划·贵州站”暨“黔货出山我代言”2024年全国高校乡村振兴网络技能大赛,活动旨在践行高校在行动,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挖掘培养一批专业技能过硬、关心热爱贵州发展的网络主播人才和优秀自媒体人,引导网络直播新经济领域的创业和就业,促进网络直播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九是2024年1月至3月,中心以“数字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依托“禾力乡村”平台,面向全省高校开展“2024大学生助力乡村数字化运营活动”,活动范围为贵州省内所有行政村。活动旨在通过完善数字乡村名片、助力村务管理等方式,有效为乡村引进建设人才,将数字化手段与乡村发展充分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文字表达能力,丰富其社会实践经历,同时提升大学生对乡村发展的参与感、对乡村的认同感,推动乡村数字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活力。本次活动有效参与人数19人,建设村12个,经过评分、复核后,最终评选出最佳内容展示奖1个,最佳互动传播奖1个,最佳特色推荐奖2个。
拼搏创造奇迹,实干成就伟业。五年来,中心在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指导与支持下,全面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奋力书写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今后的工作中,中心将不断提升平台引领能力,进一步凝聚智慧,汇聚力量,坚定信心,不断夯实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努力提升高校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助力“三农”事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高校力量。